查看原文
其他

牛!3年34篇SCI,这位哈工程博士生为肿瘤诊疗 “减副增效”

英才辈出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2-07-18

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


徐加廷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哈工程材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加廷获得提名。

徐加廷师从哈工程材化学院杨飘萍教授,从事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领域的应用研究。2016年至今,徐加廷共发表34篇SCI论文。其中一作发表SCI一区论文12篇,累计影响因子(IF)为105.252,IF>10的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1篇,目前,他发表的论文Google总被引次数已经超过550次,H因子为12。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徐加廷做出的这些原创性成果,为设计合成肿瘤和光响应诊疗纳米试剂带来了新思路,为提高肿瘤诊疗效率做出了贡献。


人物名片

学术牛人的简历


徐加廷,男,汉族,中共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纳米诊疗材料。毕业去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他曾获2017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至2018年连续两次获得工信创新一等奖学金;2019年获工信创新特等奖学金;2019年获黑龙江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学术成就

初步实现肿瘤诊疗“减副增效”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中国是稀土大国,世界上约70%的稀土资源存在于我国,近些年,稀土发光纳米技术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引起抗癌专家们的关注。


目前,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技术的肿瘤诊疗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作为生物与化学的交叉学科,徐加廷所在的哈工程杨飘萍教授团队在纳米诊疗材料相关领域耕耘多年,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图 1. 上转换发光的5种基本机理:ESA—激发态吸收;ETU—能量传递上转换;CSU—协同敏化上转换;CR—交叉弛豫;PA—光子雪崩


徐加廷在导师杨飘萍教授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有效的上转换光动力治疗,他在染料敏化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上担载了两种光敏剂。这种纳米体系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可以高效地产生单线态氧,最终实现了有效的肿瘤抑制。该研究体系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陈冠英教授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旗舰综述期刊Chem. Soc. Rev.上原图引用,肯定了他在染料敏化上转换光动力治疗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


另外,大多数传统的抗癌药物不能区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因此,设计合成对肿瘤微环境有特异性响应的纳米药物对提高肿瘤内累积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徐加廷另一项主要研究是以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为基础构筑肿瘤响应的智能纳米药物,在减少副作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肿瘤诊疗。他在这一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在Wiley的著名期刊Adv. Funct. Mater.(IF: 13.325)上,该论文曾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张勇教授课题组和长春光机所张洪杰院士研究组在他们的论文中引用作为论据。由于肿瘤与正常组织相比十分复杂且具有很多特性,徐加廷深入思考、大胆创新,针对性地设计合成了多种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用于调节肿瘤的生理功能,发明纳米载体负载抗癌药物并精准地递送至肿瘤部位,实现了高效的肿瘤诊疗。

图 2. 常见的上转换发光现象


在徐加廷等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杨飘萍教授团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肿瘤医院合作,将基于上转换纳米技术的光疗和载药实验成果应用于有免疫缺陷的裸鼠身上,效果良好,团队合成的纳米试剂在迈向实际应用上又近了一小步。


今年6月毕业后他将前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与陈小元教授和澳门大学代云路教授合作,继续从事纳米诊疗方面的研究,希望将来回国后推动稀土掺杂纳米晶在医学诊疗方面的实际应用,攻克肿瘤疾病,为人类造福。

成功秘笈

做科研需要爆发力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如何成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徐加廷成功的诀窍在于“爆发力”,他认为,克服科研困难要“横下一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徐加廷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2010年8月,他从安徽不远千里来到哈尔滨求学,刚入大一就立志考研,并于2014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材化学院。随后于2015年取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博连读资格,跟随杨飘萍教授从事稀土发光纳米诊疗材料方面的研究。


如今的科研达人徐加廷其实是逆袭成功,他也曾有过投递论文被拒七次的经历。一开始失败,他曾沮丧失落,但不服输的性格使他并未退缩,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被拒说明自己做得不够好。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他从中文文献入门,接着阅读综述文章,他用手机一个一个查出专业词汇并标注。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没过多久,他就能熟练地阅读本领域发光的研究论文。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读博一年多以后,徐加廷终于进入状态。徐加廷在日常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提出别人没有做过的、创新的、可行的想法,与老师讨论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实验。他是个“急性子”,每有一个创新想法就迫不及待地想验证。

在徐加廷看来,做科研要趁“状态特别好”的时段,抓紧把实验做完。从提出想法到完成实验,他最快曾3周就做完。随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表征,再用2周的时间写论文。就是这样高效率、高执行力的做事风格为徐加廷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徐加廷是个“文献阅读狂人”, 他的英语积累全部在平时大量阅读英文文献中取得的。只要发现一篇本研究领域的新文献,他一定读完才能踏实地睡觉。每天早上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也是阅读本领域更新的论文。如此长期积累,使他对所在研究领域的研究动向有了全面、及时且准确的把握。


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为他带来实验灵感和论文写作技巧,最后达到熟能生巧。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次次地打磨,徐加廷从论文的表述、到绘图,再到整体布局反复琢磨,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自己满意,然后再投出。巅峰时期他2018年一年内就发表一作SCI论文5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有2篇。

做科研要自律且热爱

科研就是我的生活,或是我生活一部分


很多人都曾读过关于自律的爆款“鸡汤文”,但真正做到自律的又有多少呢?而徐加廷就是切切实实把“鸡汤”过成自己的生活。


徐加廷的日常作息是从早上7点半到到晚上10点半,一直泡在实验室中,但他并不提倡熬夜,而且他还习惯中午午休1小时,这样下午和晚上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科研的状态。周日他也尽量给自己放半天假休息一下。


也许在别人看来科研很枯燥,缺少自己的生活时间,但徐加廷却觉得:“科研就是我的生活,或者说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他一旦开始做一个创新项目,就会“日思夜想”“如影随行”,就像“着了魔”一样,无论是不是在实验室,都会一直牵挂着,比对什么都上心。

徐加廷说,选择源于热爱,选择必须坚持。既然走上科研路,就要热爱、发自内心地喜欢,否则读博的日子就很痛苦,也很难取得好成果。他在选课题方向时,就对 “稀土发光功能材料”很感兴趣,因为听名字就觉得“很厉害”。可是进组以后,他却发现纳米微米级的发光材料,看不见摸不着,太过于抽象,直到他第一次看到自己做的纳米材料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第一次看到自己亲手做的纳米粒子的样子,粒径约为30 nm,排列得像地板砖一样十分整齐,令他感到十分震撼。原来纳米材料可以这么美丽动人!从此他就越来越喜欢纳米材料这个方向了,在不断地钻研攻坚克难中找到满满的成就感。

做科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科研道路上的“兄弟连”


徐加廷从博士一年级就带着开始带师弟师妹做实验,至今已经带了四届。他不但自己做到超级自律,对师弟师妹也很“严厉”,要求比较高。新来的师弟师妹学习专业知识有困难,他就给他们授课,帮助他们打好理论基础。刚进实验室的学生总是手足无措,他就不厌其烦地讲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在他的影响下,实验室的科研氛围十分浓厚,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徐加廷还曾多次被邀请为给学院的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每一次他都是敞开心扉,积极分享。

实验室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同学们相处很愉快。徐加廷每次有新的实验想法都会与负责日常事务的贺飞老师商量,每次写好文章会请文笔好的盖世丽老师提修改意见。徐加廷非常感谢导师杨飘萍教授的悉心栽培和整个课题组成员的帮助。

徐加廷说,我们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首先应当归功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诊疗材料作为生物医学和纳米材料学的交叉领域,研究的是比较前沿的内容。很有幸选择了这个方向,在科技强国的大势下,进入纳米诊疗这个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希望能为推进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领域的应用略尽绵薄之力。

相关精彩链接



视界 | 学霸叶天贵的创新路

励志!这个山村里走出的HEUer“论文等身”,助导航打开重启“任意门”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李雨凝:你不是天生很强,你只是天生要强

喝彩!今日哈工程青年,如您所愿

20个民族快闪、千人表彰,他们是哈工程五月的花海!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雷蕾 霍萍

编辑 | 田浩哲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信息来源 | 叶紫丁


为出彩HEUer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